当前幼小衔接存在哪些问题(老师们要的“幼小衔接”解读来了)

全国各地的幼儿园现在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评估指南的学习,这几天我也是持续在平台上进行着评估指南解读的直播,通过老师们阅读人数的提升,就能判断出评估指南的热度,而且也有很多老师希望我能讲一讲里面幼小衔接的内容,今天我就说说其中的一个小话题。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评估指标中教育过程里活动组织的考察要点专门提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其中写到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
看到这句话,老师们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这四个方面的具体教育建议全部都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里。
这是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所附的文件也是老师具体实施幼小衔接的教育依据。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聊一聊幼小衔接期学习准备中的发展目标、学习习惯,其中包含四点具体表现。
第一点,能专注的做事
分心时能在成人那提醒一下,调整注意力。
第二点,能坚持做完一件事,遇到困难不放弃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要专注听讲45分钟的幼儿来说,老师需要支持幼儿专注持续的完成任务,比如说适当增加需要长时间专注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同时在过程中不随意打断和干扰幼儿,避免活动频繁转换。
实际上这个建议对一部分老师是有挑战的,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完成活动的时间有快有慢,但是老师又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内都能做同一个活动,这就会导致有些孩子还在专注游戏的时候就被老师强行叫走做其他的事情,这是违背入学指导要点的。
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设计好活动时间,给予幼儿充沛的专注时长,尽可能保证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的完成活动。
第三点,乐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无论任何科目或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而作为大班。
那幼儿老师要能慢的下来,不急于让幼儿给出答案,同时要从内心真正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答案跟你的预期不一样,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是直接批判,可以用你这个想法很特别或者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呢?
以此给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于表达。
第四点,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会面临多个科目的学习,老师会布置多个任务需要完成,那么做事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则尤为重要。
在大班下学期,老师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制定半日或一日活动计划,并养成总结与反思计划完成情况的习惯。
老师要改变一如既往不放手包办代替的方式,而让幼儿充分全程参与,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再到总结,帮助幼儿建立对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的认知,提升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一定要调动家长配合的积极性,提升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全新认识。
摒弃家长以往重知识传授、重结果的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