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幼儿园衔接误区:小学化阴影下的教育混乱!)

众所周知, 幼儿园最重要的衔接阶段就是幼小衔接。尤其是去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开始了多轮学习与督导。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园在进行幼小衔接内容的学习时,只要求大班的老师参加,而对小班和中班的老师并不要求全部参加。这种做法存在一个很可怕的认识误区,即传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阴影。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指导意见的内容,就会发现幼小衔接的准确定义是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指导意见的评估指南中也强调了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其他两个衔接阶段进行重视,即小中衔接和中大衔接,也可以统称为升班衔接。
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师任职流程。有些幼儿园的老师会连续带到大班毕业再回来带小班,而有些则是每个年龄段固定一个老师,不跟班走。当老师接替新班级时,常常会发现不太适应,因为需要重新建立许多常规习惯,并重新熟悉和了解孩子。然而,对于学前幼儿来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频繁更换教师并不利于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在老师对幼儿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磨合期会延长,影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因此,幼儿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幼儿升班时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
1. 下学期要进行集体大备课,即定期组织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老师一起讨论教育目标,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升班衔接做好铺垫和过渡。
2. 对即将接手的老师和幼儿提供感情预热期。幼儿园需要提前确定好接班的教师,并设立专门的时间让教师提前与幼儿接触。这样既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习惯,又减少了因突然接手班级而产生的紧张感。
3. 交接教师双方需要进行多次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和无缝衔接。这些交流内容不仅限于幼儿的常规习惯和特殊需求,还应包括幼儿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同伴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
如果幼儿园能够重视这些细节,并提供适当的衔接方法,就能够确保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的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