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怎么提升学科素养(土生土长法学院清华金融的文科生,揭秘小学语文学习法。)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从核心素养到语感能力
引言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文科生,在人大法学院和清华大学的金融学院都待过。从今天开始我会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从核心素养、基础技能、阅读写作多个维度,分个20期左右的时间,系统谈一谈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首先我觉得任何学科在谈具体的方法前,都要研究主要矛盾,什么是小学语文的主要矛盾?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吕淑湘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两期文章我就要说说什么是小学语文的语感能力。我个人觉得低年级和高年级所需要的语文语感差别是很大的。我的观点非常个性化,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也欢迎各位专家来评论区探讨。
模仿能力是关键能力
拍砖小朋友一年级一张白纸,怎么发展到三年级?对汉语建立起基本的交流和表达体系?最关键的一个能力就是模仿能力,模仿谁以语文课文为主体,课外阅读和日常社交为辅助的汉语语言环境。你发现没有那些谈吐儒雅、用词讲究的父母孩子语文成绩肯定差不了。那么小学的模仿能力呢?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各位家长可以参照对比一下自家孩子的语文能力到了哪个层次。
第一层次:背诵能力
第一个层次是背诵,是记。第一,要求孩子把学到、听到、看到的简单的再现出来。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学习的拼音拼读,到二三年级逐渐展开的听写、默写和背诵,在线能力强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信心。我发现现在双减政策之后第一年级很多课文的训练都改成了只读了,建议有心的家长还是要对孩子狠一点让他去默写,去背诵。
第二层次:替换能力
第二个层次就是替换能力,也就是组词造句的能力。课文里是弯弯的月亮,蓝蓝的天,课堂上老师就引导孩子说出弯弯的小河,蓝蓝的海,这是一个从机械记忆到主动创造的过程。替换能力强的孩子才真正可以说把语文的记忆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我看来替换能力的强弱和两个基础指标有关。一是阅读量。肚子要是没有货,你拿什么东西去替换?第二个是想象力,孩子的原生想象力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拖后腿,要多引导,不要随意制止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第三层次:语言的场景迁移能力
第三个层次这个层次有点高级了,是语言的场景迁移能力。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去深圳湾公园看日出我说暖暖,此时此刻你有没有想起你语文课学过的词语啊?其实我的本意很简单是引导他说说辽阔的大海,金色的朝阳这样的句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已经很满意了。结果我儿子直接和我来了一句爸爸课文的句子,我没想到,我倒是想起一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但是我还是有一些惊讶的老父亲泪流满面,因为这种对古诗的语言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对原文字面意思的理解,更需要对古诗文创作环境的领悟,这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高年级小学语文的语感能力
那么到了四年级以后。语文学习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个时候简单的模仿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语文学习的境界需要了。下一期我会聊聊高年级小学语文的语感能力,我,让学习成为孩子一生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