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男生落榜怎么安慰他(家长共情方式错误,99%都是虚假的!)

家长与孩子的共情问题
引言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失败、受挫和不快乐时都没有正确的共情方式。大家普遍认为共情就是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认同,比如说:“这件事确实很伤心,妈妈也理解你难过,感同身受。”但是这种共情方式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共情应该是基于共同经历的,而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认同。
共情的本质
共情中,共指的是共同的经历,情指的是情感和情绪的认同。共同的经历是共情的首要前提,只有在有共同经历的基础上,才能谈论孩子和家长在某个事情上的情感和情绪的认同。
家长共情的误区
很多家长只情感和情绪的认同,却缺乏共同经历。孩子很容易觉得家长的共情是虚假的,是在骗人。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孩子考试不及格、甚至考得分数很低、心情低落的情况下,家长该如何共情呢?
真正的共情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先与孩子聊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看看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考试不及格或分数低的情况。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时,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想法。可以举个例子,如作者上高一时物理成绩很差,第一次月考考了47分,班级倒数第二名。作者会跟孩子说,当时他也非常紧张和担心,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他买了一本辅导书,自己学习并在第二次月考取得了进步。从这段经历中,孩子会感受到确实是有共同的经历,作者的故事是真实的。
共情的重要性
通过真实的共情,孩子会明白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和提高成绩的。家长并没有直接教导孩子,而是通过故事让孩子理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共情方式。因此,我们的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共情的本质,只有在有共同经历的基础上,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共情。
总结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共情是建立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的。如果家长没有与孩子共同的经历,那么所有的情感、情绪和安慰都将是虚假的。正确的共情方式应当是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与孩子建立起共情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