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哪个是学习态度("孔子自曝:我其实很无知!")

孔子对待学习持什么态度?
在论语中,他把拥有知识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天生具有知识的,是最上等的; 第二类是学习以后有知识的人为次等; 第三类是有困惑而后去努力学习的人为再次等,而那些旷而不学的人被认为是最下等的。孔子认为自己是哪个等级的人呢?在论语数而篇中,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知者也。”即他并非天生就具备知识,而是痴迷于古代文化并勤奋追求知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从论语子海篇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向孔子学习,看出他对学习持有的态度。第一方面,孔子认为自己并非深而知之。即便在别人看来他是知识渊博、什么都懂,他对自己有着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并非无所不知。第二方面,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问他问题,孔子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现成的答案。孔子并不会瞧不上那些没有文化的人,甚至他认为正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才考出了他自己的无知。这既是陈述事实,也是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孔子并不怕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三方面,对于不懂的问题,孔子会竭尽所能从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孔子是很有知识很有文化的。孔子教育学生重要的不是在于知识的有和,而是在于全力求知的这种态度。
承认自己无知的这种话有很多,老子说知不知上矣,庄子的一句话就更有名了,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格拉底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从孔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谦虚、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仍然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