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学语文(语文三步深度预习法)

我发现学校里八成左右的孩子预习语文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我当年阅读理解毕近满分,加上满分作文,我的总分是142,主要靠的就是这个三步深度预习法。大多数孩子预习语文就是浏览一下文章,混个眼熟,这个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阅读理解为什么会丢分呢?因为简答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读文章获得的感受进行了整理,你如果光是阅读没有整理,你的答案就没有深度。那什么是三步深度预习法呢?
第一步,快速阅读
其实早在小学五年级的教材课本当中就已经明确要求孩子得有阅读速度了。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阅读字数竟然达到了9400多字,且下一年必定超过万字,极其恐怖一个孩子的阅读速度上不来,影响的不光是语文,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速度一定要上来。我的建议是一篇文章就要连续读三遍,像练绕口令一样,要求自己一遍。比一遍快。
第二步,划线
读到文章当中能直接表明情感态度的词,在该情景当中显得很特别的形容词一定要划线。重点琢磨一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词是为了表现人物哪个性格呀?最后又要达到怎样的主题效果呀?就拿七年级语文教材当中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来举例子吧。第一段当中作者提到了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可是接下来说的却是他猛地把手中的东西摔到墙上。这里甜美的歌声是指生活当中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东西,可是却无法治愈瘫痪了的作者内心的伤痛。所以作者把歌声描绘为甜美,就是为了反衬他内心的苦痛已经大到无法被治愈。接着他在描写母亲的反应时,用了央求、喜出望外也笑了等几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内心情感的变化非常的明确,开始他希望足不出户的儿子能够走到外面去看看美好的世界,排散内心的阴霾是央求的,不料儿子爽快答应了,所以他又喜出望外,最后看到作者非常积极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他就也笑了。一个非常明晰的情感发展线,能看出母亲是极其关心儿子的,所有的情绪都会随着作者的反应而变化,所以看到这里一定要划线,重点琢磨。
第三步,做练习
读完之后顺便完成一下课后的探究任务题,口头完成就行,完成不了的就把它记录下来,做个标记,第二天听听老师是怎么讲的。这个就是在初步做阅读理解的练习,只要按照这个三步深度预习法来学语文,一来你能跟得上老师的课堂,二来也能加深你对文本的解读,长久下去,语文成绩那不是妥妥的,收藏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