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学好数学做好这七点)

小学数学学不好的孩子要如何学习?基础不错,如何更好的去学习数学?这是我在私信当中经常说到的两个问题,我觉得关键是做好7点,我想跟大家好好的聊一聊。这个文章会有点长,是一个干货分享,建议先收藏后耐心看完。
第一点,要搞清楚概念公式背后的原理。例如在小学的知识当中,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背公式,但是有一些小朋友可能回答不上为什么,而面积的本质是数个数,数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啊等一下,我会在这边贴一个图哈,这个长方形横着看有三个小正方形,一共有两排,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二个33×2。2=6个小正方形,而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过来的,你看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就是一个长方形,而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刚才我所说的只是小学知识当中的一个例子,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快速的解题,会选择让孩子去记忆各种市面上的口诀、套路、公式,而不明白背后的原理。我感觉就好比在走迷宫,熟知迷宫路线的家长机械的去告诉孩子这个路口往右,这个路口往左,但是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去走。确实您的孩子跟着指令去走每一步都很简单,他很快就能够走出迷宫了,或许他还能够直接去记住这条路线,但是真的有用吗?孩子只是记住了一道棋的解法根本就没有提高独自去走迷宫的能力,换个题或者变形一下,他同样也走不出。
第二点,串联式学习法。很多小学不同年级学习的知识,其实上它的本质和逻辑是相同的。例如像爬楼问题、敲钟问题、锯木棍问题、排队问题、对长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间隔问题,如果孩子彻底的去理解什么是间隔问题,那么就不会在不同的年级学习这些问题的时候,分别再学一次,再去记一次公式。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本质和逻辑相同的题放在一起去对比式学习,如果这一点能够理解,那数学数学太窍了。
第三点,多实物操作联系生活。例如像小学知识当中的乘法分配率A乘上B+C的和等于A×B+A×C。孩子如果不能够理解,那么很难记住和运用,那我们就可以用实物操作,试着去联系生活,和孩子玩买卖的游戏。一根棒棒糖是3元,买了3根,后来又去买了4根,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我们可以分别算出两次花的钱,然后加在一起,也就是3×3+3×4=21,也可以先算两次,一共买了3+4=7根棒棒糖,再乘上一根的单价,也就是3+4的和乘3,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吗?
第四点,帮助孩子去分解数学题当中的难点,把一些复杂的逻辑链分解成一步步相对简单的过程,例如这道排队问题,孩子不知道中间的步骤要做什么,除了让孩子扎实基础之外,我们可以在一些适当的时。第一,给到一点提示,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小明的前面和后面分别有几个人?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前两部分合在一起来算,或者把后两部分合在一起来算。抛出问题就相当于我们是在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两部逻辑分解成简单的分布计算,让孩子的学习曲线变得平缓了。有人觉得像这样子的题,让孩子去记住公式,前加后减一就行了,做题速度还会更快。但是题型变化有很多,如果每一次都死记硬背,那到了下一个阶段会出现一个新的题型,孩子还需要再记忆一遍吗?有用吗?我觉得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没有培养出任何的数学思维,事倍功半。
第五点,回归课本,循序渐进去扎实基础。有很多家长和孩子很容易盲从别人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尤其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例如别的孩子上课听懂,在课后就去买辅导书做练习,取得了好成绩,我们也就让孩子跟着埋头苦干,可是会发现成效极低。原因是基础薄弱的孩子大多不是因为他的熟练度不够,或者是他做的题型不够多,而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都还没有搞清楚。所以我们应当把时间、精力放在课本上,理解好课本的例题以及解题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是如何得来的。
第六点,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再多一个方法。当孩子的脑海当中的解题方法能够像一座立交桥一样四通八达的时候,孩子的思维会更灵活,例如像这道题。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能力,我可以想到的是6种解题方法,也许正在看文章的你们可以想到更多呢。
第七点,回溯思考的过程,多去复盘做完题目之后,要多去回溯自己思考当中的难点是如何解开的,以及自己思考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一味的去往前学,要多复盘学过的知识,想想这一些学过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构建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运用逻辑思维串联相关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