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子差要怎么学高中历史的

高中学渣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学渣这个词虽然不一定是贬义,有其戏谑成分,但往往指的是那些成绩平平,基本上没有本科升学希望的学生。其实这类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成绩能够拿得出手。我们只是从历史角度来说一说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建议。学好历史学科的首要工作是背诵。很多学生以及老师认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重于背诵,甚至可以不用背诵,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我在前面的一系列文章中所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如司马迁、陈寿等人,他们能完成如此杰出的历史典籍的著述,靠的是长年累月的海量材料的积累。即使在每篇文章的结尾确实有如太史公约的论述,勉强可以算是对历史的理解,但对于整部书来说,也是锦上添花,而非必不可少。回到现实的话题中来,高考是闭卷考试,无法任意查阅资料,所以把基础知识烂熟于胸是答题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背诵,你不知道题目中提及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没有背诵,你对所类材料中比比皆是的人名一脸茫然,如果没有背诵,你在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中能够与你的同学探究些什么?然而,此背诵非彼背诵,现在中考历史作为开卷考试科目,可以在考场中查阅课本,这就间接造成了学生们在最适宜的年纪丧课了。学习和掌握背诵技能的时机到了高中,他们对如何背诵、背诵的长度能处于懵懂不知的阶段。他们会以为一个月之前背过的东西,一个月之后还会记得,他们会以为自己能够在考试前夕背下数以百计的知识点,他们甚至会以为熟读就是背诵。这些学生经常进行的背诵形式,实际上是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的,所有学科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然何必为高中使用三年的时间。
背诵也是需要平时背诵和考前背诵相结合,背诵也是像游戏中武器或者技能一样有熟练度养成。从长期的、反复的背诵习惯说,让你不知不觉中提高背诵速度,并延长知识点在你记忆中保留的时间。至于是死记硬背还是采用华而不实的记忆法,那就是仁者见仁了,对历史的理解还在背诵之后。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持久的背诵自然会解锁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它更多的是与日常习题和考试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的理解其实也包括答题规律的总结。课文题有考时间、考问法、考最佳选项等,固定出题方式无非是题目中材料选取的变化,而主观题虽然看似与课本内容关联不多,但是你要知道,历史就像一个循环,面临的问题总是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你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并不一定说明你对历史理解不够,还有可能根本就是你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总之,从历史学科学习的角度看,背诵优先于做题,而适度做题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加深。理解从学渣到学霸并非不可能,但是这肯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许你努力了一个月,也许你发奋了一周,甚至你只是认真了一天,然后来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进步,那这本身就是对学习的轻视和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