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背诵历史八年级(大革命正式启动,北伐军震动全国!)

【小标题:中国国共合作的背景】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歌剧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小标题: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即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最后正式通过了团结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小标题: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主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着重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不是为少数人所专有。民生主义方面,宣言提出两大重要原则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大会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小标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1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小标题:北伐战争的爆发】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初期,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10万部队。遭到北伐军的打击后,吴佩孚以为孙传芳、张作霖等人会施予援助,毕竟三个人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可是张作霖对战争持观望态度,没有采取任何援助行动。宣传方也是如此,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保持中立。在援助无望的情况下,吴佩孚仍旧做着无谓的挣扎,他在湖北境内的约翰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部下重兵抵抗北伐军。吴佩孚以为自己的防线牢不可破,谁知上天又给他开了个小玩笑,与他对阵的恰巧是北伐名将叶挺。叶挺率领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四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北伐军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