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应该怎么入手(中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好方法!)

如何学好历史?
历史这一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要么学得特别好,感觉容易且有趣,要么学得特别差,觉得吃力不讨好。本文旨在快速解释历史学习的方法,适用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对于历史来说,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无法避免要记背内容。然而,最难记住的是时间和原因,尤其容易记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时间轴。
利用时间轴记住历史事件
时间轴好比货架上的标签,具体事件就是货架上的货物。有一个整齐有序的货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和应用。比如,将1911年作为一个标签,将该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事件归类到这个时间段内。同一个时期,日本、美洲和欧洲也发生了许多事件,同时涉及到上述各个领域,这些都是货架上的货物,只是放置在标有1911年标签的货架上而已。课本上写了一些代表性事件,但课本并未按时间轴顺序讲述,而是按地域或领域划分,这样更易于理解,但可能比较零散。因此,学生需要自己按时间轴整理好,建立起这个货架,这样既方便记忆,又方便横向理解。
整理时间轴的重要性
如果不整理好时间轴会怎样呢?就是记得乱、忘得快、应用僵化,反复记、忘、错。最后想要记住同样多的内容,花的时间会比整理过的人多很多,效果也很差。大多数同学基本上在这一步卡住,虽然背过了,但总是忘记,因此失去了信心。在整理时间轴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尝试。第一种是直接抄写课本并背下来,然后逐渐理解。第二种是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时间规律,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这个时间段非常有规律,每两年一起。按照这个规律记住重点事件,分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第二次革命、1915年反元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年张勋复辟、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成立。有了时间轴后,即使在复习或回忆时发现时间轴中某个时间段断掉了,也能轻易发现问题。将刚刚提到的这一串年份放在一起,如果发现自己忘记了1915年发生了什么事,很容易注意到,因为其他都记得,只有这个忘记了。因此,复习起来更加迅速。没有时间轴的话,如果忘记了,直到考试前都不会发现,也无法确定复习的重点,只能大致回忆。因此,有了时间轴后,复习效率会比其他人高。
如何复习并加深理解
定期复习是最好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多凭空回忆,实在想不起来时再翻书。但如果不进行回忆,只是单纯地翻书,往往只能记住短期,很容易忘记。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转变。初中的教材按时间轴设置为顺序,重点在于记忆,而高中的教材则按专题模块为顺序,重点在于理解。那么如何加深理解呢?我们可以将两个或更多有一定联系的事件、人物或制度归类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如行省制、郡县制和分封制。每一个具体实践或名词都可以像理科概念一样去理解,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透彻。许多同学失分的原因是因为理解过于表面,因此大分和小分都丢掉了。另外一个方法是抓住本质,一旦抓住便能发现很多类型的问题都有通用答案。举个例子,历史中涉及的起义和动乱有许多原因,也很具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涉及到经济、货币、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问题,都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因此,当看到无数历史事件时,思考一下背后的本质,便能找到历史规律,从而提升理解能力。
应对考试
近年来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都允许带开卷,考察的重点常常是新材料和新的角度。因此,学生们复习难度很大,感觉像大海捞针一样,答题也困难,可能做不准确或不全面。应对这种情况,有两个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掌握高频考点,另一个是关键词和解题模板对应。高频考点比较好理解,课本上会讲到,并且能够通过做题来复习。重点说一下模板和关键词的应用,这就像我们做数学和物理题时,给定的条件和步骤是一样的,模板不是歪招,而是一种规律,历史题的提问不能像白话一样,问你课本上如何解释某个材料,或者直接告诉你不必琢磨课本,直接根据材料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有点非常规,因此提问时会基于所学知识或根据材料来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固定,灵活的地方在于材料,这种固定的答题模板非常值得仔细琢磨和背诵,可以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范围,避免答题乱了方向或无法得分。最后,加油!
